贵州花灯戏旦角表演艺术流派创立仪式在贵阳举行
3月30日下午,为了推动贵州花灯戏理论研究,促进花灯戏传承发展,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单位——贵州省花灯剧院在贵阳举行了贵州花灯戏旦角表演艺术流派创立仪式,确立了罗(江禹)派、邵(志庆)派旦角艺术。
作为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演艺黔峰”之“名家传德艺”的重要内容,贵州花灯戏旦角表演艺术流派的创立,是贵州花灯戏承上启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首次明确了旦角的艺术地位,并依戏曲行规进行后续传承的方式,使地方戏曲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为花灯戏其他流派的确立,以及名家的涌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贵州省花灯剧院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梳理、整理、研究罗派和邵派的声腔、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为贵州花灯戏的传承保护、经典剧目保留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弘扬、振兴贵州花灯戏作出积极的努力。
据了解,贵州花灯戏历史源远流长,流布区域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贵州省花灯剧院作为省内唯一花灯戏专业文艺院团,自1956年成立起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花灯戏作品,涌现了众多享誉省内外的戏曲名家,罗江禹、邵志庆就是贵州花灯戏不同时期旦角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罗江禹,1940年出生在贵阳,1957年考入贵州省花灯剧院,作为第五代花灯传承谱系传人,第一代专业花灯表演艺术工作者,接受过东西南北四路花灯民间艺人、名家的悉心传授。她以花灯戏为本源,不断向姊妹艺术借鉴学习。她的涉猎范围包括京剧、川剧、山西梆子等各种大戏种,吸收它们的戏曲表演程式和技巧,采百家之所长,借以丰富花灯表演艺术体系。罗江禹嗓音清脆甜美,演唱富于情感,从艺数十载,出演过40余部花灯戏(节)目,大多数是担纲主要角色,形成了一套完善且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
在表演上,她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尤其擅长饰演温柔贤惠、机智敏锐、刚正不阿、明辨是非的中青年女性形象。主要代表剧目和角色有:《七妹与蛇郎》《打舅娘》《哑姑泉》《平凡的岗位》《劈山曲》《刘胡兰》《丰收之后》《红灯记》《杜鹃山》等,艺术生涯硕果累累。
罗江禹曾任贵州省人大第五届代表,省政协第二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省花灯剧团党支部书记、主管业务副团长、省艺术学校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花灯戏传承人,还荣获首届中国戏剧节(南方片区)优秀演出奖,贵州省首届花灯电视大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首届贵州文艺奖二等奖等多项殊荣。罗江禹的弟子龙薇、范莉等等已成为当下花灯戏舞台上的中流砥柱,真可谓是“甘为花灯艺术育新人,换得黔中艺坛尽芳菲。”
邵志庆,1962年出生于都匀,16岁考入贵州省艺术学校学习花灯表演专业,师承张秉熊、蔡才文、陈克清、齐华明等老一辈贵州花灯表演艺术家,接受系统的戏曲教育。1981年毕业进入贵州省花灯剧团工作。她先后在《苏二姐挑郎》《七妹与蛇郎》《月照枫林渡》《征人行》《盐道》《一路芬芳》《红梅赞》等数十部大中型花灯戏中担纲主演。
丰富的学艺经历、多艺术形式人物塑造及独到的审美追求,形成了邵志庆将青衣、花旦、彩旦熔为一炉的贵州花灯戏旦角表演艺术流派,并将其广博传播。邵(志庆)派旦角艺术在表演上既追求空间的灵动,也注重花灯歌舞的原生形态;既追求戏曲程式化隐喻象征,又注重真切感受由内而外的松弛表达。在唱腔处理中,邵派旦角行腔上真假嗓兼用,声区通畅、色彩统一,可张可收、可虚可实,依人物情感表达需求而调动人声张力;润腔巧妙灵活,工花旦俏皮,工彩旦泼辣,工青衣宽柔。沉稳中见大气,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
作为花灯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志庆在贵州花灯戏传承上不遗余力,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项目后,她收青年演员蔡妙禧、胡慧华、范丹阳为徒并悉心教授花灯,其徒弟现已成为剧院骨干演员。作为当代贵州地方戏曲代表性人物,邵志庆从艺四十多年来,为贵州文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她也先后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和旅游部百名戏曲名师等数十项国家级艺术奖励和表彰。
本文由「
新贵州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xinguizhou.net/p/935.html 发布于
202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