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渐行渐远的老手艺:转弯塘的打铁匠
张正祥与吴学祥配合了17年。
打铁匠张正祥。
吴学祥与张正祥是老搭档。
好钢用在刀刃上
“来到贵阳的时候,当时的金沙坡也有一条打铁街,那时候生意红火哦。每天都要从上午不停地干到下午。没有多少时间休息。”张正祥说。由于年轻肯干有一把子力,技术又好,张正祥的受到了老板的青睐,第二个月,老板就把张正祥的月工资从90块钱涨到了100元。
打铁也得自身硬。
有时候,加工工具得先用砂轮打磨一下。
吴学祥在摆放修理好的工具。
工具农具一起做
铁匠铺的活路,在农村大多是农具。到了城市,就是农具加工具了。“农村的镰刀、锄头,这些是少不了的。城市里工地上,要打的还有撬棍、钢筋扳手等等。”张正祥说。
闲暇时,张正祥还要抽袋旱烟。
一排排打铁要用的工具摆放得很整齐。
在城市里打铁时间长了,张正祥便琢磨着自己开铺子。说起生意红火的时候,张正祥的脸上溢出了稍许的笑容。“那时候,一天都在忙活。人年轻嘛,干得了活,也不觉得累。打铁的收入养养家还是可以的。”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精密化的发展,铁匠铺的活路越做越窄。张正祥说,2004年,老乡吴学祥找到了他,合计着两个人共同开铁匠铺,这样可以用两个人的人脉关系开拓市场。这样,他们就在二桥路租了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房子,开始了至今已经十七年的合作。
别让手艺失传
3月21日下午,小河一工地的伍先生拿着六把撬棍到张正祥他们的铁匠铺里来修。
伍先生拿来了撬棍找打铁匠修理。
手艺是老手艺,付款却是与时俱进的。
将鼓风机打开,风直吹进火炉里。瞬间,炉膛里的火变得通红。把撬棍头放进火炉中,张正祥微微弓着背,站在火炉旁眼睛直盯着炉火。火候一到,张正祥便迅速将撬棍拿出来放在铁镫上。等候在一旁的吴学祥便拿着大锤,与张正祥手中的小锤一上一下地敲打起来。
捶打一阵后,张正祥转身把撬棍放进身后的水桶里,水面上立即冒出一阵白烟。如此反复,六根撬棍的修复就算完成了。
“好多钱?”伍先生问。“120。”吴学祥回答。随后,伍先生扫了吴学祥手机上的二维码付了账。
送走了伍先生,炉膛里的火便慢慢小了下来。没有了炉膛火的映照,铁匠铺里也就黑了下来。近两个小时没有人来,张正祥和吴学祥无事可做,张正祥便去隔壁的废品收购站帮老板装废品上车,吴学祥就在一旁玩起了手机。
没事的时候,张正祥去隔壁废品收购站帮忙,吴学祥在门面上守候。
眼看着天越来越冷,张正祥心想,不一定会有人来了吧。“有人不得?”一个人大声冲着铁匠铺里问道。原来,这是一位姓王的采药人,他的两把十字镐挖药的时间长了,镐头已经钝化,要在铁匠铺里淬淬火,让它重新锋利。
采药人在修理好十字镐后付款。
张正祥先用砂轮将镐头打磨一下,吴学祥则加煤鼓风生火。十字镐镐头送进炉膛里加热之后,吴学祥便把它放进一片装有机油的洋瓷碗中。一会儿,两把十字镐便修理完成。采药人给了30块钱的加工费便离开了。
眼见得不会再有生意了,张正祥把热水倒进脸盆,拿着毛巾认真地洗起了脸。“天热的时候,工地上有活干,来找我们的人就会多一些。那时候每人有两三千的收入。冷天就恼火了,一个月最多也就千把块钱。”一边洗脸,张正祥一边和人拉着家常。
干完活后,张正祥总要洗把脸。
张正祥在守候。
“现在,没有人愿意学铁匠这门手艺了。看来,铁匠这门手艺要失传了呢。”望着门外,张正祥喃喃地说道。
本文由「
新贵州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xinguizhou.net/p/816.html 发布于
202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