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庆 | 戏苑勤耕耘 志待山花开 ——我的从艺感言
我是幸运的,骨子里自小就流淌着对戏曲的深深眷恋,因为情深所以扎根艺苑,40余年不懈耕耘,终能站在前辈艺人的肩膀上见证贵州花灯艺术在新时代的风华璀璨。然而,我也是寂寞的,因太过迷戏而寂寞,半生如梦,就像只是为戏而活。而每当回想起自己从艺的点点滴滴,我无悔初心,无悔于饰演过的每一个角色,无悔于那个用无数心血和汗水浇筑的、潜藏在心底的红梅朵朵向阳之梦!我是幸运的,骨子里自小就流淌着对戏曲的深深眷恋,因为情深所以扎根艺苑,40余年不懈耕耘,终能站在前辈艺人的肩膀上见证贵州花灯艺术在新时代的风华璀璨。然而,我也是寂寞的,因太过迷戏而寂寞,半生如梦,就像只是为戏而活。而每当回想起自己从艺的点点滴滴,我无悔初心,无悔于饰演过的每一个角色,无悔于那个用无数心血和汗水浇筑的、潜藏在心底的红梅朵朵向阳之梦!
邵志庆
我出生在钟灵毓秀的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20 世纪 60 年代正是样板戏风行的年代,业余演出队和各类文艺活动在黔南州非常活跃。第一次看到样板戏,我才三四岁,那时未曾想到,这辈子会有一方真正的舞台在等着我。我的父母都是京剧票友,父亲自拉自唱,母亲会唱青衣,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次观看演出中,由于节目衔接临时出了问题,尴尬的主持人竟请我上台玩票“救场”。不知当时哪来的勇气,我竟毫不怯场地清唱了一段戏,随即赢得了满堂喝彩。从此,我就成了当地会唱京剧的小名人,经常跟着宣传队去演出,甚至跑完了运输系统的巡演。后来,我考入黔南州歌舞团的话剧班以及都匀市京剧团学员班,在语言和表演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 岁时,贵州省花灯团面向社会招生,那是对我一生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转折。我怀揣着艺术梦考进了由贵州省艺术学校、贵州省花灯剧团联合举办的花灯班。当时,艺校和剧团请来最好的老师带班,还请来各地的民间花灯艺人传艺,能够考上是何等幸运!在校期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早贪黑加紧练功,从“四功五法”到声腔训练,可以说吃尽了苦头,而我也从中切身感受到当一名戏曲演员的不易。
邵志庆在《七妹与蛇郎》中饰张家大姐
18 岁毕业,我回团实习,参演的第一个戏是《七妹与蛇郎》,在其中饰演五姐。尽管戏份很少,但我知道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为了把角色演好,我不仅仔细琢磨,还多次请前辈老师们指正。因突发情况,我又临时救场,竟成功塑造了我花灯戏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角色——《七妹与蛇郎》中的“反一号”大姐。紧接着, 在排演花灯戏《三访亲》时,导演在五个“媒婆”中最后选中了我,从此开辟了我舞台生涯中的彩旦之路。
邵志庆在《七妹与蛇郎》中饰张家大姐
命运总是和大时代紧紧相扣,正如我与花灯艺术交融的生命中,在时代变迁中激荡出灿烂的火花。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对文艺的需求空前绝后,花灯团长期在外演出。我跟随演出队几乎跑遍了贵州省各乡镇,从早到晚不卸妆。适逢酷暑,戏演到一半全身湿透,甚至呼吸困难,但也与最基层观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结。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我心里始终装着观众,将自己的艺术世界构筑于与观众共享的宽广舞台上,从而也赢得了一批不离不弃的观众。
邵志庆在《村里那些事》中饰成英
1993 年,花灯团新编剧目《乌江云·巴山雨》参加南北地方戏展演,我出演女二号槐花。这个戏虽获得无数大奖,却也迎来我花灯戏生涯中一个暂时的休止符。90 年代初,流行音乐开始火爆,综艺晚会风靡全国,花灯团整整 7 年没有排过大戏。但我深知,即便剧团遭遇暂时的寒流,艺术追求也不能停止,须始终保持热度和自我磨炼。
邵志庆在《征人行》中饰赵冬梅
在这期间,我参演了很多电视剧,博采众长,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艺术养分,更感受到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如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不能把表演停在表面,而应深挖人性;一个具有思想内涵的人物形象是感人而深刻的,寓含着哲理,展现着对人性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积极思索,应使观众在心灵的陶冶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教益;同时,演员离不开生活,对生活的理解越深刻,其艺术形象才会越准确和生动鲜活。
邵志庆在《月照枫林渡》中饰刘荷荷
2000 年后,我全身心投入花灯戏的舞台上。我在沉寂中不断思索,不断丰富自己,并静静等待下一个机会的来临。2003年,剧团立排《月照枫林渡》,我也终于迎来了新的起点。经过几轮筛选,导演最终决定让我饰演女主角刘荷荷——这是我在花灯戏舞台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女一号!塑造好这个角色,意味着我将打破原有的表演模式,拓宽自己大青衣戏路的表演空间,成功地挑战了自我。因此,我几乎没日没夜地排演和琢磨角色,很多个夜晚,因入戏太深,剧中人、剧中情让我心底的涟漪久久荡漾,一夜无眠到天明……
邵志庆在《月照枫林渡》中饰刘荷荷
随着角色的成功塑造,以及我对花灯戏的情结与付出,大家都戏称我是舞台上的“戏痴”。舞台上,我从未心疼过自己,也因这股不服输的劲,我经历着艺术人生中一次次质的飞跃和洗礼。《月照枫林渡》首演一炮打响,各媒体都高度评价,北京的专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因此荣获了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贵州省直院团、贵州地方戏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也是时隔 13 年贵州省获得的第二个梅花奖。
大型花灯剧《月照枫林渡》 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节,主演邵志庆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3届梅花奖)
近十年,是贵州省花灯剧院迅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我坚持勇攀艺术高峰的十年。这期间,我院创排了一批有影响、有高度的好剧目,如大型花灯戏《七妹与蛇郎》《月照枫林渡》《征人行》《盐道》《枫染秋渡》《一路芬芳》《红梅赞》以及中国数字电影《月照枫林渡》等。在众多剧目中, 我不断为自己设置更高的标杆,成功塑造了具有不同性格的大青衣角色。
邵志庆在《盐道》中饰田景花
比如,饰演花灯戏《盐道》中的女主角田景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为了演好女主角田景花从中年到老年的跨度戏份,我大胆运用跨界表演模式,把国粹京剧的艺术精华融进贵州花灯戏的表演中,并将青衣的声腔与老旦的行腔区别开来,完美呈现女主角不同年龄段的嗓音特色,使角色更具表现力。这既是对花灯戏表现形式的创新探索,也是对自己声腔功底的检验,不仅得到了戏曲界专家的肯定,也使我终于明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古话的哲理。现实题材,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
邵志庆在《盐道》中饰田景花
在现实题材剧《一路芬芳》中,我尝试并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且具有时代性的人物形象。该剧以贵州农村大力推广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模式为题材,聚焦和挖掘贵州省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感人事迹,用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真实反映改革开放 40 年来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突出体现贵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念。我所饰演的女支书陶春云,是一个实行“三变”的代表人物,具有时代的高度。为此,我组织剧院主创人员多次到人物原型所在地进行采风和座谈,对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深刻感悟。
我通过对人物的揣摩和体会,为所饰演的陶春云注入了情感与理性,并且运用戏曲程式生活化的艺术手段,表现陶春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在唱念做舞的艺术层次里,多方位地体现出陶春云在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之美。同时,我凭借多年从艺经验对身段和唱腔认真揣摩,反复斟酌,最终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坚忍不拔,而又感情丰富的女性形象。每一个唱段,我都以情入声,声情交融,深深感动了在场的观众。
邵志庆在《一路芬芳》中饰陶春云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文艺领域要适应新常态,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更加专业、更接地气、更高质量的创新,让文艺“活”在当下,用文艺精品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献礼。在这个重要节点,贵州省花灯剧院应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来进行艺术表达,进而锻造出品质上乘、广受欢迎的献礼佳作呢?在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讨论后,我们最终选择经典民族歌剧《江姐》进行贵州花灯戏版的移植改编。这既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更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邵志庆在《红梅赞》中饰江姐
《红岩》本就是一个为观众耳熟能详的题材,更何况歌剧《江姐》珠玉在前,以花灯剧的形式予以再现,难度可想而知。对此,我们从历史变迁和时代风云的政治感怀出发,敏锐体察到红色题材不仅具有永恒的思想内涵,而且历久弥新,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精神犹如傲雪红梅,坚毅品质永远根植在世人心中。这正是创作中柳暗花明、可以结出硕果的地方。因此,我们把创作目光投向这段历史,从中寻找历史对于现代的指向,并通过花灯戏这种艺术形式来引领观众获得新的思想认知与审美体验。可以说,贵州花灯戏《红梅赞》这三字剧名充分表达了该剧移植改编的意图,也体现了我饰演江姐时所秉持的主题信仰与艺术信念:“红”代表共产党人身上流淌的鲜血,同时也象征着永远流传的“红色”精神;“梅”代表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梅花却以不屈不挠的毅力绽放;“赞”是整个剧的宗旨,通过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事迹,歌颂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精神。在饰演江姐时,既要体现花灯戏特色,又要保留原作的精神内核,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和考验。我反复揣摩并梳理江姐的心路历程,在演唱中融入浓郁的贵州花灯风格,通过声腔和表演增强感染力。从开始的温婉细腻、镇定机智,到后来的坚贞不屈、大气凛然,一位形象鲜明的花灯版江姐形象随着一个个唱段逐渐立在了舞台上,最终使观众在由舞台升腾出的正义光辉中获得震撼。花灯戏《红梅赞》的成功演出令我备感欣慰,江姐形象甚至受到原作编剧阎肃先生遗孀李文辉的赞赏。
贵州花灯戏《红梅赞》不仅唱出了我们根植心中的红色信仰,也开启了我们红色记忆的匣子,使贵州的戏剧舞台上吹起一股回顾红色经典、学习红色精神的旋风。成功饰演江姐,对我而言既是动力,也是鞭策;既是高峰,又是起点。江姐以“小我”的生命付出换取“大我”的精神品格,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她的崇高让人敬仰。而我又何尝不是肩负花灯艺术的发展重任,用无畏和无悔担负起使命与信念,为贵州花灯的枝繁叶茂灌溉心血呢?
邵志庆(后)在《红梅赞》中饰江姐
近年来,贵州花灯戏的长足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各级各部门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一些老同志、老专家为剧院发展出谋划策,为新创剧目保驾护航,为培养人才春风化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花灯戏传承人,我始终奉行“戏靠人传”的理念,努力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因改制而外出赚钱的好演员,他们终又回到院团继续为花灯事业贡献力量。为了储备花灯戏的后继人才,我推动举办了第三届贵州花灯非遗传承班,为剧院的剧目生产补充新鲜血液。在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项目后,我分别收青年演员蔡妙禧、胡慧华、范丹阳为徒,对她们及其他青年演员悉心教授,三名徒弟现已担任主演,成长为院团的骨干力量。同时,为解决新生力量戏曲功底不够扎实、后继乏人的现状,我克服诸多困难,将第四届花灯非遗传承班送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委培,期待为剧院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邵志庆(中)参加花灯戏旦角艺术流派创立仪式
在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最令人激动的事件,莫过于在2017年十九大召开期间,我作为人大代表为总书记唱花灯的经历。还记得是10月19日上午,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充分肯定了贵州在过去所取得的发展成绩,希望贵州全面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为贵州文化界的代表,我想让贵州的文化“露露脸”,决定用贵州花灯唱出自己的心情,于是即兴写下了一段贵州花灯小调:“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啰喂,总书记的报告呀鼓舞人心啰喂,总书记来到贵州团依吆子喂,贵州人民呀齐欢腾啰喂。跨进新时代呀,谱写新篇章呀,万众一心跟党走哟,共迎辉煌、共迎辉煌啰!”终于,在会后大家争相与总书记合影之时,我鼓足勇气将这首家乡的花灯小调唱给了总书记听。伴随着大家有节奏的击掌声,现场沸腾起来,总书记亲切评价“贵州花灯蛮好听”。那一幕,我永生难忘!
邵志庆
我坚信,所有曾赋予我的光环绝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为一代代花灯艺术追梦人所共有。荣誉固然重要,但我的艺术生命始终如舞台上“红梅花开朵朵向阳”的初心,沿着无数花灯前辈所开启的道路,继续前行与耕耘,与万千花灯人共同等待这朵山花开出的无限烂漫!
本文由「
新贵州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xinguizhou.net/p/3895.html 发布于
2021年8月19日